灯泡已经是家里必不可少的东西,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使用的都是节能灯、led灯,以前大家也用过钨丝作灯芯的灯泡。
可不管是哪一种,寿命也都是有限的,短则几个月,长则一年半载,就需要我们重新更换新的灯。
然而,世界之大,无奇不有。
你们可相信,世界上有一枚灯泡,点亮至今已经超过了一百多年,将近99万个小时的不间断工作,让其成为了世界上公认的点亮时间最久的灯泡,并且受到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多次认可。
为此,国外甚至有一个专门的网站名为“百年灯泡”,它的页面除了对这个灯泡的简介,就只有一张由专门的摄像机不断拍摄、上传、更新的灯泡照片。
这个小灯泡在全世界拥有着数万计的粉丝,很多人都好奇,这个灯泡有什么神奇之处,居然可以亮这么久?又为什么现在科技发达了,反而灯泡没办法亮那么久了呢?
百年灯泡
人们追溯这枚灯泡被制造于1890年左右,制造者应该是谢尔比电器公司,制造的原理也是非常的原始:
灯芯是古老的碳质灯丝,再配上手工吹制的玻璃外壳,内里填充上80%的氮气,最后再加上一个黄铜的底座,这样一个灯泡就制成了。
这种碳质灯丝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批电灯灯芯。
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,他实验了1600多种材料,上千次的实验和测试,终于找到了最佳的灯芯材料——碳化后的棉丝。
这虽然是百年灯泡有别于当今灯泡的一大特殊之处,但却并非是让其可以点亮百余年的主要原因。
很多朋友都了解,连接了电源的灯泡,其实仅有5%的电能可以转换为光能,剩余的电能则会以热能的形式消散在灯泡内部。
但是长时间的使用灯泡,会使得其灯芯不断被多余的热量损耗,当达到了一定的阈值后,那灯丝便遭殃了。
即便是熔点高达3422摄氏度的钨丝,长时间的频繁使用,也会让灯丝升华断裂,碳纤维又怎么会更加耐用呢?
实际上,百年灯泡之所以可以长久地使用,关键还是在于使用时的低瓦数和持续不间断的点亮。
这枚灯泡人们推算大约是在1901年时,被捐赠给了美国加利福利亚的利弗莫尔-普莱森消防局投入使用,但是具体点亮的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了。
自从通电使用开始,除去几次停电熄灭,这枚灯泡停止工作的记录仅为两次,一次是1976年其被搬迁至另一个消防局,第二次就是2013年,它熄灭了大约93.4个小时后又重新亮起。
一开始,百年灯泡的工作瓦数还在60瓦左右,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慢慢降低到只有4瓦了。功率减小后,转化的热量自然也就变少了,灯丝烧断的可能性也就降低了。
正是这样极低的运行功率,不频繁地开关以降低温度变化对灯丝的损耗,二者结合,方才能造就这样的百年奇迹。
灯泡“改革”
令人感到意外的是,百年灯泡并不是个例,很大一批与它同一时代产出的灯泡同样也可以长时间的点亮。
比如在Facebook就有一个专门的灯泡账号,“主人”是寿命世界第二的灯泡,它也是亮度很低,但仍旧坚挺地工作了一百多年。
而点亮时长第三、第四的电灯,工作时间也长达九十多年,二十一世纪后才逐一熄灭。
难道说,是那批拥有“出厂配置”的灯泡,质量和技术要更高于现在的电灯吗?
实际上,早在大约1920年的时候,灯泡生产商就已经可以生产工作时长超过2500小时的灯泡了。但在之后几年,灯泡的寿命却不增反降,平均工作时间逐渐趋近于1000个小时。
所以并不是科技的局限,而是人为的在“控制”灯泡的使用时限!
其实如果只是单纯的论灯泡的使用时长,厂家可以轻松做出来能够持续使用百余年的电灯,那时候的电灯商家就是这样“内卷”的。
可随着使用时间的不断增长,人们的购买需求降低,促使灯具行业的竞争越发的激烈,小的商家甚至只能通过降价的方式清仓货物。
市场的缩减使得小型灯具厂破产,大型灯具厂销量也自身难保,于是在1924年12月23日,一场国际性的灯泡会议在日内瓦召开。
在此次会议中,各大灯具商家决定成立一个被称为“太阳神垄断联盟”的组织,目的是有计划性的促使消费者淘汰灯泡,增加市场的供求关系。
他们规定,将灯泡的使用时间控制在1000小时左右,违反者会受到联盟的罚款,或者将会被挤出市场。
对于各大生产商家来说,增加灯泡使用时间简单,将其控制在一个特定的时间,反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过程是坎坷的,结果却是卓有成效,在1926年到1934年这不到十年的时间里,灯泡平均使用时间从1800多小时降到了1205小时,灯具行业再次恢复了曾经的繁荣。
灯泡的工作时间从升到的降的过程,也给了其它行业启发,进而一个资本的巨大“阴谋”渐渐笼罩了市场。
资本的“阴谋”
后来这个联盟虽然随着二战消亡在了历史长河中,但对商品计划性报废,并佐以各种宣传让民众接受的这种行为,逐渐被工业界沿用,其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:
一个是系统性项目报废思路,也就是在设计系统时故意做出更改,比如在软件中删除向下兼容性,迫使消费者只能为了软件的继续使用更换新的硬件。
二是使用预先设置的报废,如今最典型的例子,就是打印机的墨盒,很多商家会在墨盒中加入计数的芯片,是一次性使用150元的墨盒,还是300元无限续加墨粉的墨盒,用脚趾头想都知道哪个更加挣钱。
第三个则是限制软硬件,其中的翘楚便是首创了不可拆卸电池的苹果,电池退化、系统更新都会迫使用户更换新的手机,或是花1000多元更换电池。或许现在充电宝得以流行,还得感谢当年的苹果。
为了增加计划报废的合理性,厂商也有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。
比如原厂墨盒对打印机更好,加墨粉会使其卡顿;不可拆卸的手机电池是为了防尘,增加手机的使用时间;新的系统配置更高,对硬件有要求,无法与旧系统相兼容等等。
利用更新换代的差价,很多行业都赚了个盆满钵满,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消费者的利益上实现的,实际上利用的就是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等。
有的的朋友可能会问了,既然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了,那为什么不解决呢,延长使用时间难道不好吗?
商品有长久的使用时间当然是件好事,但是一方面,就像前面我们说到的,商品长时间的不用更换,市场需求量减小,那么厂家还怎么赚钱呢?
另一方面,合理的计划性报废,其实也是对市场的一种良性促进。
就像美国的电影《白衣天使》中演绎的,科学家发明了一种长久耐用的布料,使得大家不再需要买衣服了,渐渐的原本的服装厂也倒闭了,大量的失业人员出现。
大规模的失业潮之下,这种布料被停止使用,人们有了购买的需求,继而才能创造出相应的工作岗位。
当然,理想情况下是这样的,人们的商品需求与市场供应达到平衡。
但是在现实中,越来越多的产品更新迭代,各种各样的新款功能层出不穷,在这之中到底是真的创新主导,还是用一个噱头来赚钱,我们也不得而知。
就像现在的led灯管和节能灯,其寿命已经可以达到15000小时和10000小时了哪个平台可以买股票,但谁又知道这其中究竟有没有人为控制的原因呢?